1 “裸猿三部曲”——《人類動物園》
《人類動物園》的作者Desmond Morris是英國著名動物學家、生物人類學家、生物進化科普作家、電視節目撰稿人、主持人和藝術家,以及歷任倫敦動物園哺乳動物館館長、現代美術研究所所長、牛津大學特聘研究員。這位終身與動物為伍的牛津大學博士,一生都在行走。他用一只眼睛觀察動物,用另一只眼睛審視人類。1967年,他用“裸猿三部曲”---《裸猿》、《人類動物園》、《親密行為》向人類宣稱:人,不是從天而降的天使,而是由地而生的猿猴。并且聲稱自己“不得不擔任查爾斯 · 達爾文的后衛”。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動物園》不是一本沒有爭議、風評極佳、會帶來行云流水閱讀舒適感的讀本。在初稿出版的1967年,世界上有些地方將其列為禁書,地下流通的書被沒收,教會將其付之一炬。但是在此之后全球行銷40年,總量超過20000000冊。由此可以看出,《人類動物園》本身的爭議性以及帶給讀者、學術界和不同文化社會的思考和沖撞。
2 《人類動物園》——人與動物
人類會是宇宙中某種高等物種的圈養實驗動物嗎?
人與動物之間到底有什么本質差別,彼此又存在著多少聯系?
這些區別于聯系的背后又隱藏著對于人類的怎樣的意義?
一直以來,普羅大眾由于缺乏相關知識,再加上傾向性的教育忽視這方面興趣的培養,三個問題縈繞糾結,已然成為多數人認知上的系統化盲區了。
英國研究員Desmond Morris的社會學著作《人類動物園》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他把人類比作動物園里的圈養動物,并以此為基礎從多角度分析研究“超級部落人”的各種行為模式,激發我們對于人類未來發展前景的思考。
3.《人類動物園》——角度與邏輯
站在《人類動物園》角度,整本書的邏輯基點在于:從小型部落到超大型部落,環境急劇變化,但人類還來不及完成生物學意義上的變化,來不及演化成為在基因層次上文明化了的新物種;從始至終,人類的行為模式仍然和遠古部落狩獵的行為模式如出一轍,變化了的只是程度的加深。
之后,作者鋪陳出了地位、行為、群體、記憶、刺激和創造等大的命題,來作為一個完整章節闡述。而每一篇章節中伸展出的每一個點又觸及到社會生活的每個枝節。
為何文明自詡的我們不能避免野蠻殺戮的戰爭?
為何政治充滿欺騙性和荒謬性?選擇攻擊還是屈從?異性還是同性交往?
原生家庭的影響,消費觀念和行為模式等等,舉凡在生活中可以被循跡的部分,作者都用“動物性”來推導一遍,言之鑿鑿。也許爭議正是來自于此,在閱讀的我們仿佛被生生解剖,而目的就是剝開包裹的人類外衣,露出動物性的實核。而被置于解剖臺上的我們要與作者求得更多共同的語言的話,恐怕需要先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1967年時代背景,當時西方人(尤其是知識界)最憂慮的三大問題(人口爆炸、生態失衡、“核”云密布)迫使作者以最冷峻的語言為人們敲響警鐘。回望這些問題,并沒有因為半個世紀過去了,就得到了完美解決,相反,似乎更深刻的影響著我們,憂患似乎仍在不斷增長,作者要表達的:“你是曠世無雙、無與倫比的物種里的一員。但請理解你的動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你會同意或接受嗎?
另外一層來自閱讀的沖撞是東西方對于文化和表述上本來就有的代溝。中國思維崇尚的儒雅溫文,讓我們自然親近文明和含蓄,對于暴力、沖突、性和本能等等的闡述會偏向諱莫如深的。作者的西方文化背景,使得他的行為相比較而言更坦白而直接。
4.《人類動物園》——現象與本質
讀一本意料之外的書,不需要全盤接受作者的觀點,而是可以在面對一些現象和疑問的時候,能夠有另外一個維度的參考。《人類動物園》對我們來說,就是增加多一個有趣的思考維度:人類在創造了并擁有了瑰麗的文明的同時,又有多少行為受制于基本的動物天性和進化規律?
有一個小建議,在閱讀《人類動物園》之前,不妨先確定下自己的定位,如果天平兩邊分別是文明的人類和充滿動物性的進化中的人類,傾斜比例是如何的?記住閱讀前這個天平指針所在的位置,不管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觀點,它會讓你享受閱讀所帶來的一場腦力角逐和趣味思考。